8月28日,连接遂昌、松阳、龙泉等多个浙西南山区县市的义龙庆高速丽水段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线最长的留明尖隧道出口单向掘进突破1000米,项目建设持续加速推进。
义龙庆高速丽水段项目主线公里,是目前全国特长公路隧道群占比最高、超长连续隧道群总长最长的在建高速公路,也是浙江省首条采用隧道全机械化配套智能建造施工的公路项目。其中,中铁十六局三公司参建的留明尖隧道全长8038米,最大埋深804米,为双洞分离式特长隧道,也是全线最长隧道和重点控制性工程。
作为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交通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义龙庆高速丽水段开工后,建设指挥部牵头中铁十六局三公司等参建单位聚焦隧道施工智能化升级,落实“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信息化赋能”要求,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实现建造过程数字化,赋能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走进留明尖隧道施工现场,阵阵轰鸣声中,机械手正全神贯注操作着智能三臂凿岩台车,以厘米级的精度向山体岩石内打设炮眼。据项目机械操作手杨锦介绍,与传统的隧道施工相比,采用智能化机械设备后,工作效率和施工精准度都有了大幅提升,以前需要六七个人干的活,现在两个人坐在空调操作间里就能完成。
针对留明尖隧道现场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地质复杂等特点,项目技术团队创新构建“设备+平台”协同作业体系,通过引进、改造三臂凿岩台车、智能锚杆台车、智能拱架台车等“一洞十二台套”全工序智能化设备,大力推行机械化配套施工;同时,搭建了隧道智能建造平台,实时采集、分析设备数据与工序进度信息,通过精准调度与智能管控,实现工序间无缝衔接、设备高效协同,既减少人为操作误差,又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推动隧道施工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以隧道掘进的“攻坚主力”——智能三臂凿岩台车为例,项目技术团队在台车前端增加了感应装置,可及时获取设备钻进数据,并结合掌子面图像信息、地质勘探及地质超前预报,精准判别围岩等级,对掌子面前方下一循环的地质情况进行超前预测。
“隧道智能建造平台与全套智能化机械的配套使用,就像给隧道安装了‘CT机’,将现场管理、施工决策从传统的人工分析判断推向了智能分析,实现‘一岩一策’精准掘进。”据留明尖隧道现场负责人代修双介绍,截至目前,隧道右洞累计完成炮孔钻进超过50000个,相较传统人工手持凿岩机,Ⅲ级围岩综合进尺增幅达24%至29%,极大提升了现场施工质效。
义龙庆高速丽水段项目地处浙西南山区,所在区域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较复杂,存在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情况。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坚持“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原则,不断深化现场精细化管理,以体系完善和制度落实为抓手,成立质量提升工作专班,完善安全管控制度,从源头确保每个施工过程、每道施工工序都有标准、有细则,持续加强标准化建设。
“隧道智能建造技术在现场的推广应用,大大改进提升了传统的隧道爆破开挖和支护模式。”项目现场生产副经理吴强表示,在人员配备方面,全工序智能化设备的运用,取代了以往隧道施工的“人海战术”,掌子面作业人员减少了30%以上,施工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明显降低;在爆破方面,现场用药量的控制更加准确,以精准的爆破控制和微扰动开挖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大幅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结合山区高速地质条件复杂、气候环境多变、自然灾害易发等特点,项目技术团队在严格落实“三个一切”安全管理理念和“四项铁律”“十条红线”“一点三员”“隧道双哨人”等安全管理制度,同步配齐智能监控、“应急三件套”等硬件设备的基础上,主动联合业主单位、地方行业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隧道拱顶掉块、汛期山体滑坡救援等应急演练,以企地联动提升助力项目本质安全增效。
作为浙江省“十四五”重大建设项目和民生实事工程,义龙庆高速丽水段建成后,将进一步织密浙西南山区路网,促进丽水大花园更好地衔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及杭州、金义都市区,带动浙西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中铁十六局)